Online Catalog > Book
Check-outs :

交換

  • Hit:174
  • Rating:0
  • Review:0
  • Trackback:0
  • Forward:0



  • Bookmark: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 2012年英國卡內基文學獎提名 ★ 2011年英國柯斯達文學獎入圍★ 美國圖書館協會2011年度最佳青少年書籍★ 榮獲英國《泰晤士報》、《牛津時報》高度推薦!★ 榮獲美國《柯克思書評》、《學校圖書館期刊》專業書評大力推薦!★ 已售出10國版權
艾力克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置身在一棟陌生的房子裡,他在鏡子裡看到的也不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陌生男孩的臉。艾力克不再是艾力克,他成了菲力普……
  「我是誰?我要的是甚麼?」虛構但引人的情節,引出人人需面對的大哉問!──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不在於如推理小說般循線找出消失的六個月間發生了什麼,不在於「靈魂撤離」這件事的真偽與否,貝德弗透過這個奇妙的故事,想要訴說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最要緊的事,正是對自己的透徹認識。──臥 斧(文字工作者)
光  禹(飛碟《夜光家族》主持人、作家)李偉文(知名作家)周慧婷(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顧問)陳之華(知名作家)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林昭君(國立臺中女中教師)陳嘉英(臺北市立景美女中語資班教師)熊瑞英(資深國語文教師)強力推薦
我,在另一個人的身體裡面醒來……一夕之間,你的世界完全顛倒、陌生!沒有人相信你,只有你能為自己辯護、追緝,而這,是重生的唯一希望……
  耶誕假期的第一個週末,艾力克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睡錯了房間,置身在一棟陌生的房子裡……而且時值炎熱的六月天。一夜之間,六個月不見了!  早餐桌上的親人都是陌生面孔,連他在鏡子裡看到的也不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陌生男孩的臉。艾力克不再是艾力克,他成了菲力普!   原來的他怎麼了?而現在這具身體的主人又怎麼了?  除非艾力克找出事件發生的原委、知道如何重回過去,否則他將永遠被困在菲力普的身體裡……
作品賞析問問自己:我是誰?──關於《交換》臥 斧(文字工作者)
※本文內容涉及《交換》情節,請自行斟酌是否閱讀
我是誰?為何我在這裡出現?我是誰?為何我長得這副嘴臉?──〈我是誰〉,黃舒駿
在卜洛克(Lawrence Block)的小說《烈酒一滴》(A Drop of the Hard Stuff)中,有這麼一個段落:主角史卡德還在當警察的時候,有回遇上證人站在雙面鏡牆後頭指認嫌犯;證人極有信心的指出一人,但其實那人是位市場副理,只是來幫忙充人數的。助理檢察官對史卡德表示,這位副理是個極好的人,但來幫忙充當嫌犯時已經被誤指出來三次了,史卡德自己也覺得這人好像長得有點不大對勁,助理檢查官解釋:「我覺得是他的嘴脣歪了些。其實肉眼看不太出來,不過整張臉就會因此顯得有那麼一點點不對稱,所以很難讓人信任。」在北歐神話當中,也有這麼一個故事:女巨人史嘉蒂找到北歐眾神所在的阿斯嘉特,揚言要報殺父之仇;諸神為了平息她的怒氣,不但提出種種補償、以滑稽的舞蹈逗她笑,還答應讓她與一個神結婚,加入神族──不過,她只能透過觀察每個神的腳,來選擇自己未來的夫婿。史嘉蒂認為:要選丈夫,自然要選最英俊的光明之神巴德爾,巴德爾這樣俊美,一定也有最好看的腳。於是史嘉蒂滿心歡喜的挑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腳,宣布自己選好了丈夫,不料她選中的不是巴德爾,而是另一個神;雖不願意,但史嘉蒂仍遵守諾言成婚,可惜的是,這段婚姻並沒能維持太久。這兩個出自現代小說和古老神話的橋段,精準的反應了我們怎麼「識人」。我們大抵都是從外貌開始去認識人的。當然,因為大多數人習慣以視覺為認知外界的主要刺激來源,所以得先從他人的外在形貌去識別另一個存在;但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甚至會在初見到他人外表的時候,便下意識的從外表的種種,去揣想他人的其他種種:胖子可能貪吃、瘦子可能神經質、五官有點怪可能就不是好東西、長得漂亮或俊秀可能就是個能夠託付終生的對象。這些從見面初始便會開始自動產生的想像,有時會因漸漸熟稔而產生修正改變,有時也會因為沒有這樣的機會而成為我們對他人的唯一印象,而有些時候,這些因外貌而生、不見得正確的第一印象,會讓我們決定是否要真正去認識這個他人。更有些時候,我們也透過類似的方式,在認識自己。是故,當艾力克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陌生的房間、陌生的家庭,連從鏡子裡回望自己的都是張陌生的臉時,不由得陷入混亂。早報上的日期,是他入睡那天的六個月後;身旁的家人,他一個都不認識;家中種種與他生活了十四年的那個地方完全不同,連座落的地區都差了很遠;而且,現下從頭到腳,都不是他熟悉的那具、他原來認為可以代表「自己」的身體。《交換》的故事,從這裡開始。艾力克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幾個層面:其一是他必須搞清楚自己出了什麼事?怎麼會在一個別人的身體裡醒來?原來的他怎麼了?而現在這具身體的主人又怎麼了?其二是他會發現,在現實中各種與個人定位有關的物事,不管是家人、友伴、身分學籍,甚或上網的帳號密碼,都只與這具軀體相關;艾力克就像一個半途上臺的演員,忽然進入一個他完全沒有頭緒的角色,但戲還在繼續,他該怎麼辦?自願或被迫交換身分,是文學小說中不算少見的主題。在大多數的故事中,主角在套上不同身分之後,會見識不同階級的眾生樣貌、會經歷與自己原有人生無涉的種種冒險;但在《交換》這個故事裡,作者馬丁‧貝德弗將想要探討的種種,全都聚焦在一個主題上頭──事實上,這個貝德弗的這個企圖,從英文書名《Flip》就可見一斑──Flip不但是艾力克的新身分「菲力普」的綽號,也有「翻轉」的意思。艾力克與菲力普的長相體態截然不同,在成長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個性及人際關係也完全兩樣:菲力普長得帥,有適合運動的體能,簡簡單單就能迷倒許多同齡少女,還有好幾個漂亮女生自動投懷送抱,對一個青少年來說,這些都是很吸引人的優點;但艾力克在如此「Flip」人生之後,當真可以過得幸福快樂嗎?這是艾力克要面對的第三層問題:他該好好當菲力普?還是設法變回艾力克?隨著情節的推展,艾力克一一設法思索這些問題,在每個轉折處考慮自己該怎麼向未來前進;舊日的種種很難再回歸,新導師的經驗也替他指出方向,但艾力克仍迷惑著、顛躓著,試圖替自己找出一個最適切的方向。直到他終於了解,一切問題的核心,是他必須弄清楚:真正旳自己,該是怎麼樣的?是的。認識真正的自己,正是《交換》的故事主題。不在於如推理小說般循線找出消失的六個月間發生了什麼,不在於「靈魂撤離」這件事的真偽與否,貝德弗透過這個奇妙的故事,想要訴說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最要緊的事,正是對自己的透澈認識。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優點缺陷、愛恨痴嗔,唯有對自己有了包括內在及外在的全盤認識,才能決定自己人生的樣貌,用什麼姿態開展自己的未來;而通透的弄懂了自己,也正是遭遇一切問題時,最基礎的面對態度。問問自己:「我是誰?」吧。這是艾力克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國外書評貝德弗的YA處女作裡充滿了刺激的動作和稜角分明的人物描述,使讀者不可自拔的陷入主角艾力克身處的奇異世界……同時也有數不勝數的謎團:靈魂是什麼?一個人的身體不再運作時,靈魂去了哪裡?貝德弗以熟練的手法,在緊張刺激的情節之中,揭去人類存在的帷幕,碰觸這些深沉的問題。——美國《柯克思書評》
 一本從開始就引人入勝的小說。謹慎的步調、強烈的描述,使這個故事增加了深度。作者藉由主角艾力克的困境來探討人的「我意識」、家庭、靈魂等問題,十分發人深省。——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
 作者的寫作風格緊湊,加上主角心理狀態的展現,成就了一本讓讀者緊張無比的驚悚小說。——英國《泰晤士報》
 青少年常說一句老話:「覺得身體不是自己的。」作者將這句話自然推演,讓一個叫做艾力克的傢伙跑進了另一個叫做菲力普的男生的身體裡,並發現菲力普有一對堪稱「不良雙親最新典範的」父母。縱使情節古怪,更別說貝?弗從來沒寫過青少年小說──雖然他創作了五本成人小說──然而他展現出了駕輕就熟的功力。——英國《牛津時報》
推薦文一瀕死與重生 林昭君(國立臺中女中教師)
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再創作。在閱讀這部小說並且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嘗試轉換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並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從宗教靈學的面向而言,小說中「靈魂撤離」或者說「靈魂交換」的情節,類似於八仙的李鐵拐「借屍還魂」傳奇,或者是西藏密宗的「轉世靈童」與瑜珈修行「奪舍法」,或者是民國四十八年金門十七歲少女朱秀華靈魂藉雲林麥寮中年婦人吳林罔腰已死三天的軀殼而復生的離奇真人真事,乃至新近的西方心理醫學學者布萊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維吉尼亞大學教授伊安‧史蒂文森博士對靈魂和輪迴轉世的學術研究成果,以上除了李鐵拐尚屬時代久遠無法證實的存在之外,其他都有某種程度以上的真實性,即使唯物主義的忠實信徒也無法舉出科學實證,可以斬釘截鐵的說這些其實都並不存在。那麼,這部以現代英國為背景、少年艾力克為主角,還融入新科技產物iPod的小說,確實可以滿足讀者對靈魂課題的某些好奇心。但是,如果作者只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這些好奇心,未免失之輕淺,我毋寧相信作者會有更高明的訴求。於是,撇除「靈魂轉換」的靈學領域,我選擇用「性命反轉」的面向來解讀這部小說。所謂的「生命」,生物學上認為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斷的透過新陳代謝與周遭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就小說而言,即是昏迷在病床上的艾力克軀體,也是敏捷且性感有魅力的菲力普軀體。而所謂「性命」則屬於哲學範疇,是心靈思想的活動,也就是小說中發生「撤離」而進入菲力普軀體的艾力克靈魂,以及困在艾力克衰弱軀殼中的菲力普靈魂。而「性命的反轉」,就是思想心靈產生重大且良性的改變過程。如果用「性命反轉」的面向詮解這部小說,那就是主人翁艾力克的心靈在「捨離」之後又「得到」的「重生」過程。捨離之前,他對生活的種種習以為常,父母的愛、手足的情、所有的擁有,對週遭的一切熟悉而幾近麻木的「感受不到」,例如:「以前住在這裡時,他從沒注意過這房子有什麼特殊的氣味。他說不清那到底是什麼味道,可是當他一跨進門檻,它立刻撲鼻而來:家的味道。」然後,他捨離了舊有的一切,寄生在菲力普體內,他重新檢視曾經存在的所有,而躍進到對生活有知有感而且滿心珍愛,例如:對弟弟山姆的思念:「但此刻,他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能再看到山姆那蠢蠢的笑容。」艾力克的性命反轉了,那麼菲力普呢?從一個靈魂交換的事件來說,可憐的配角菲力普無疑是個大輸家,失去好幾個星期的真實生命,還得面對艾力克藉菲力普肉身的作為所留下來的爛攤子。但從一個文學的意象來說,菲力普或者只是一個隱喻,是生活中的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種情緒或其他的隱喻,是促使艾力克從舊有生活中「失去」然後「重生」的天啟。於是,「失去」可能代表一種更深切的「獲得」。則瀕死而重生的艾力克無疑是最佳的詮釋者:「我不覺得我失去了什麼,只覺得被給予了什麼。我重新返回的生命,比以前所擁有的更寬廣、更開闊、更光明、更好。」那麼,並未遭遇「靈魂撤離」這種離奇事件(當然最好別發生!)的我們,是否可以不必瀕死,而可以自覺的改變自己,讓自己重生?就像《為自己出征》裡的武士,為了拯救自己,來一場「性命大反轉」的戰鬥,斬去「疑懼之龍」或者是其他諸如:怯懦、怠惰、仇恨、悲觀、習氣……之類的種種鬼怪猛獸,然後告別舊有陋習的自己,給自己全新的面對生活的態度。或許這部小說真的是一種天啟:讀者藉此可以來一次自覺的轉換──不需要瀕死卻可以重生的轉換!身為一個成年讀者對這本少年小說的再創作,容或有燕人誤解「舉燭」的可能性,但我相信任何一個與艾力克同世代的青少年,對這本書都可能會有更獨到且精采的閱讀體驗,雖然有著不同國家、文化、生活背景,但是有著相同的年輕靈魂、對生活曾有相同的困惑、甚至對搖滾樂的相同愛好(例如:殺手樂團)……換句話說,他們可能在艾力克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投射片段,那麼,他們的再創作又該會有怎樣的深度?會爆出怎樣的火花?是否會讓他們一慣習以為常的性命面貌產生良性的大反轉?凡此種種,頗令人期待!
 
推薦文二尋找、發現、接納自我 陳嘉英(臺北市立景美女中語資班教師)
    尋找自己、發現自己、接納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古今中外有無數文學作品、藝術創作、表現形式都在探討、呈現這樣的歷程與思索。對於從孩童轉為成人的青少年而言,如蝶之脫蛹的蛻變,交織著苦澀的喜悅、徬徨的興奮、懷疑的清明等種種複雜而不安的情緒,都被這本書的作者以小說虛構的舞臺展演、詮釋。    這故事並不稀奇,馬克吐溫的《乞丐王子》是階級互異的文學故事,交換身體的電影如《辣媽辣妹》、《玩咖尬宅爸》讓彼此體會對方生活;交換身分愛情故事《麻雀變明星》、交換性別《小姐好辣》提供了奇幻經歷,或是一夕之間成長的《長大》、《女孩夢三十》所形成視角不同的體會都反映期待角色認同、長大自主的心理。    然而創意也正在其間。作者打破了這種期待,將重點轉移到意外被置入陌生人的身體,被迫扮演另一個人的身分。但這不是莊周夢蝶的栩栩然,而是開啟一段追尋自己的關鍵,其中有卡夫卡《變形記》裡的荒謬與思考、柯南‧道爾《福爾摩斯》裡的觀察與推理,吸引閱讀者入乎其中,並反思自我。
推薦文三我-是-誰?思考存在的意義熊瑞英(資深國語文教師)
   有時,我們難免會有豔羨旁人的情緒,身高、長相、才能、家庭,彷彿別人擁有的都比自己幸運;身而為人,我們也都面臨著命定的某些困境,來自身世背景、人際關係、性格癖好等等。如果真有與人「交換」的一天,那將會是如何?遺憾的心情會得到補償嗎?棘手的問題便適時解脫了嗎?一切,都美好了嗎?  《交換》這篇小說,以「靈魂轉移」製造新奇以成推衍情節的滾軸,以「探密誘因」層層架構抽絲剝繭的閱讀引力,獨到的敘事技巧更如蛋糕或冰淇淋裡夾藏的各式葡萄乾、核桃籽、巧克粒……令人忍不住爆出驚喜與歎賞!作者努力在形式、取材、修辭上尋求突破,不僅想讓讀者享有全新的閱讀體驗,更想與我們一起探討一個生命的核心主題,亦即:我-是-誰?思考人存在的意義,是這本小說的價值所在!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