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是教養的起點 : 音樂家爸爸最真誠的親子互動旋律
![]()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放手是相信的延續 27年來親子相伴成長的教養甘甜,最深摯堅定的教養完成式 一個想當父親比想學小提琴更早觸動心弦的音樂家爸爸,一個性格爽朗的鋼琴老師媽媽,一個在土魯斯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的姊姊,一個率真自得的妹妹,構築了一個可以說真話的家庭。教養之於這個家,是用親密積存孩子的愛與獨立。 書中傳達十二個教養主題,從親密、玩、睡眠、空間、大自然、健康、意志力、做自己的主人,到真情誠實、自主學習、理性教育、相信與尊重。身為父親,唯一的期許就是:不要蒙蔽了孩子剔透的靈魂;同時給予她們力量,可以堅強地穿越這個不盡完善的現實世界。在養育孩子同時也自我療癒的點滴故事中,有歡喜、有挫折、也有堅持。「吾家有女已長成」,這是一本真誠無隱的教養書,也是身為父母最應讀的一本書。 「親密」:親密是與生俱來最美妙的禮物,是一個家的根本。不要怕親密,要怕的是不夠親密。 「玩」:懂得玩,就是靈感要冒出來了!要能不打斷孩子的玩,還要跟孩子一起玩。 「睡眠」: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平安的、舒適的、跟身體是親密的。睡眠,是一個人回歸信賴與幸福的最佳時機。 「空間」:盡量把家具都放低,打破規格化,添加童趣,保留回憶,營造像遊樂場般對孩子友善的生活空間。 「大自然」:受過大自然洗禮的孩子,內在很有勇氣。危險與安全也能操控在自己的警覺性裡。 「健康」:協助孩子從小覺察身體的變化。陪伴並全然支持孩子從生病中復元。 「意志力」:意志力的鍛鍊,讓孩子滋養抗壓性,穿透並掌握情緒。堅定的管教,從嬰兒期就開始。 「做自己的主人」:在一個受尊重、被愛惜的環境裡,孩子將沒有匱乏感。在孩子的各種想望中,發掘並支持他真正的心願。 「自主學習」:一個人的自主感,是自知之所以能快樂、篤定、踏實的真正原因。把生命放在追逐分數與成績上,是大大地損耗、可惜了。 「真情誠實」:自剖的家風,鼓勵並傾聽孩子講真話,幫助孩子建造一套終生受用的心理機制。 「理性」:理性教育,是培養孩子認識客觀世界法則的能力。人我之間,都用同一把尺丈量。 「相信與尊重」:掌控,是家庭教育最後一道愛的障礙。父母要在適當的時機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放手是相信的延續 27年來親子相伴成長的教養甘甜,最深摯堅定的教養完成式 一個想當父親比想學小提琴更早觸動心弦的音樂家爸爸,一個性格爽朗的鋼琴老師媽媽,一個在土魯斯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的姊姊,一個率真自得的妹妹,構築了一個可以說真話的家庭。教養之於這個家,是用親密積存孩子的愛與獨立。 書中傳達十二個教養主題,從親密、玩、睡眠、空間、大自然、健康、意志力、做自己的主人,到真情誠實、自主學習、理性教育、相信與尊重。身為父親,唯一的期許就是:不要蒙蔽了孩子剔透的靈魂;同時給予她們力量,可以堅強地穿越這個不盡完善的現實世界。在養育孩子同時也自我療癒的點滴故事中,有歡喜、有挫折、也有堅持。「吾家有女已長成」,這是一本真誠無隱的教養書,也是身為父母最應讀的一本書。 「親密」:親密是與生俱來最美妙的禮物,是一個家的根本。不要怕親密,要怕的是不夠親密。 「玩」:懂得玩,就是靈感要冒出來了!要能不打斷孩子的玩,還要跟孩子一起玩。 「睡眠」: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平安的、舒適的、跟身體是親密的。睡眠,是一個人回歸信賴與幸福的最佳時機。 「空間」:盡量把家具都放低,打破規格化,添加童趣,保留回憶,營造像遊樂場般對孩子友善的生活空間。 「大自然」:受過大自然洗禮的孩子,內在很有勇氣。危險與安全也能操控在自己的警覺性裡。 「健康」:協助孩子從小覺察身體的變化。陪伴並全然支持孩子從生病中復元。 「意志力」:意志力的鍛鍊,讓孩子滋養抗壓性,穿透並掌握情緒。堅定的管教,從嬰兒期就開始。 「做自己的主人」:在一個受尊重、被愛惜的環境裡,孩子將沒有匱乏感。在孩子的各種想望中,發掘並支持他真正的心願。 「自主學習」:一個人的自主感,是自知之所以能快樂、篤定、踏實的真正原因。把生命放在追逐分數與成績上,是大大地損耗、可惜了。 「真情誠實」:自剖的家風,鼓勵並傾聽孩子講真話,幫助孩子建造一套終生受用的心理機制。 「理性」:理性教育,是培養孩子認識客觀世界法則的能力。人我之間,都用同一把尺丈量。 「相信與尊重」:掌控,是家庭教育最後一道愛的障礙。父母要在適當的時機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 應志遠1962年生於新店安坑,童年樂活不知愁味。16歲正式學習小提琴,兩年後考上東吳大學音樂系,徬徨自卑。1984年底與陳慧琳結婚,次年就讀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如魚得水。86、89年分別生下應就然和應悅二女,四口之家,親密相隨。此後進入國小、國中音樂班兼課,志趣難鳴,胡不歸?2001年決然捨去工作,赴法學習指揮,同時陪伴就然於巴黎高等音樂院主修小提琴。四年平淡生活,點滴藏天機,無用勝有心,終於覺悟美感既發於天性,何患失之。05年返國後籌組童想樂團,並於文山社大開設音樂欣賞課程,以「情境」為入門,以「禪聽」為宗旨,不假手於知識,以期達到樂我相忘的境界。平生樂事以親子互動與音樂靈修二者為最。 張瓊齡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教學研究會執行長。13歲萌生離家與獨立自主之心,16歲藉升學以遠行,19歲返家自學一年重建自信,學習哲學。初入社會曾以文字營生,誤闖投身公益領域二十年,爾今確信,是天命。在人生下半場,識得應志遠夫婦和他們初長成的一雙女兒,自覺仿如代理孕母,以九個月,隨這一家人集體孕育出一本早該面世的生命之書。願此書,讓今生有緣生兒育女者,增生勇氣與大智慧。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陶傳正(奇哥公司董事長)‧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楊照(作家、媒體人)‧李雅卿(台灣自主學習倡議人)‧傅娟(親子教育專家)‧梁旅珠(《梁旅珠教養書》作者)同聲感動推薦應志遠不但是一位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音樂佈道家,更是一位天生的自主教育實踐者,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他與兩個女兒保持著細膩零距離的觀察與溝通,將「親密」的價值真實無遮掩地展現在親子教育中。這是很少台灣為人父者所能體驗的過程。──嚴長壽親愛的讀者,親子關係千百種,最重要的就是要「親密」。這一點連應志遠都做得到,你一定也做得到!──陶傳正應志遠和台灣少數具有文化的自由人一樣,養出兩位秀異的孩子。很多人好奇:這麼精采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就像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主學習總是強調「教─學」間互動式的成長。這本書有理念、有反思、有情節、有故事,真是一個好的說明。──李雅卿看了應爸爸的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為父母,一定非常羨慕他能夠與孩子維持這麼親密的關係。這樣的核心理念與價值,是為人父母者都該參考、並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於家庭中的。──李偉文感動於應爸爸對於家庭、對於孩子的付出與陪伴,對於音樂、對於生命的熱情與執著。感謝他的分享,一個爸爸堅強的、軟弱的、勝利的、挫折的一面,尤其是親密的價值。感恩自己可以置身在這樣的幸福裡,正如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傅娟一位音樂佈道家與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應志遠先生是一個我遇到極少數擁有細密個性的男性。從他自身的音樂人生歷程,到撫養女兒的過程,在在都顯示出他異於常人的表現。 二○一一年三月,公益平台與應志遠先生所主持的童想村,曾在台東舉辦一場「童想室內三重奏」,由法國極具影響力的大提琴家Alain Meunier的三位優秀門生李昀陽、應就然和高洛堯擔綱表演(應就然為應志遠的大女兒)。凡是欣賞過這場演出的朋友,都對應志遠先生豐富的表情、靈活的手勢,以及充滿情境想像力的導聆方式,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做為一個音樂的「表演者」,應志遠先生在音樂上有很深的造詣,他擅長將中國詩詞歌賦的意境,融入穿透於西洋古典音樂的詮釋中,將音樂的內涵與感動傳達出來。他自創的「情境教學法」獨具一格,也帶領許多喜愛音樂的朋友輕鬆地進入古典音樂的奧秘殿堂,讓音樂成為普世藝術,也讓音樂擁抱群眾。 做為一個父親的角色,在他人生正值巔峰時期,為了成就孩子的音樂生命,竟毅然放下工作,陪伴大女兒至法國深造學習音樂。在他與兩個女兒的相處之間,保持著細膩零距離的觀察與溝通方式,將「親密」的價值真實無遮掩地展現在親子教育中,使之成長茁壯。顯見「親密」為其家庭生活中最特別的堅持,也是他教養觀念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份軸心。 看完此書,心中覺得甚是感動!應志遠先生不但是一位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音樂佈道家,更是一位天生的自主教育實踐者,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應志遠先生所經歷的親職教育,的確是很少台灣為人父者所能體驗的過程,而他正以如此自在、另類的方式,享受著充實而飽滿的人生果實。 要說應志遠這小子 陶傳正(奇哥公司董事長) 要說應志遠這小子,我跟他熟不熟?說實話,還真不熟。雖然他是我的小舅子。 第一次看到他,是因為當時我正在追他姊姊,到他們家找他姊姊。家裡沒大人,只有他在。看他雖然還沒上小學,但是也還聰明靈巧,對著我直笑。我想他大概已經知道我的目的是什麼。只好不捨地把本來要給他姊姊的巧克力給了他,以免因小失大。 後來還真跟他姊姊結婚了,他也慢慢長大。只記得當年他常神出鬼沒於我們家。我工作繁忙,回家晚,偶爾早上醒來,發現他住在我們家。一開始覺得挺怪的。後來住久了,也只好習慣了。反正我們家進進出出的人多,也不差他一個。 看他平時好像也沒念書,但也考得上師大附中。高中不好好念,他居然能以拉了才兩年的小提琴,以同等學歷去考東吳的音樂系。還居然考上了。後來又去考文化的藝術研究所。文化有沒有畢業我不清楚,不過他居然討了個彈鋼琴的老婆。 上大學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學「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但是我知道他上大學唯一的成就是討了個老婆。 成家以後,也沒看到他立業。他偶爾教小朋友拉小提琴,他老婆則天天教小朋友彈鋼琴。他愈教愈少,他老婆愈教愈多。雖說如此,孩子還是要生的。一口氣生了兩個女兒。不過好像跟他沒關係,都是他老婆生的。因為都是他老婆負責帶,他雖然也帶,都是帶她們兩個出去玩。 後來他發現大女兒「就就」好像對拉小提琴有天分,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他居然陪著大女兒到法國去學音樂。而且一去就是好幾年。我忍不住跟他講,好歹你也學點東西吧?最後他學了「指揮」。我說天啊!台灣一共有幾個樂團?你學指揮回來要指揮交通啊?結果他學成歸國。沒大樂團讓他指揮,結果自己弄了個「童想」兒童樂團,讓他亂指一通。音樂會時,我看大家一開始是看著他,開始演奏以後大家都只看譜啦!不過我看他還挺享受的。閉著眼,帶著笑容,從頭比劃到尾。他實在應該去當演員的。 不知道是因為他喜歡蓋,還是他長得帥的緣故,居然有人要幫他出書。我說:「出什麼書?教大家指揮交通啊?」他忍著氣跟我說:「姊夫,不是啦!是談親子的書。」 談親子?那不是笑話嗎?從小我就看你高興時,就帶她們出去玩,不高興時,就把她們管訓一頓。這也有學問啊?我也會! 不管怎麼說,書也寫完了!姊夫總是姊夫,要說些好話,雖然姊夫嘴裡只有假牙,沒有象牙。 親愛的讀者,親子關係千百種,最重要的就是要「親密」。這一點連應志遠都做得到,你一定也做得到! 做個有文化的自由人 李雅卿(台灣自主學習倡議人) 台北市自主學習中學(國、高中六年一貫)實驗計畫結束的那一年,我和老師們再次思考:到底我們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來? 做為一個本土性的教育實驗,從創辦種籽小學到進入北市中學,參與「自主學習」的教師們總是一再誠實、認真地面對這個課題。可是每次的結論都讓人滿意又不那麼滿意。直到那次,我們才一起認清:自主學習的教育,無非是在台灣這個時空環境中,培養出真正的「自由人」與「文化人」來! 只要基於這個理念,願意不斷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並協助下一代的生命開展,無論是不是能繼續保有學校體制的場域,都無礙於我們站在任何位置,以自己的專長,面對下一代,從事自己相信的教養事業。 應志遠老師和台灣少數具有文化的自由人一樣,養出兩位秀異的孩子。很多人好奇:這麼精采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就像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主學習總是強調「教─學」間互動式的成長一樣。 應老師這本書,有理念、有反思、有情節、有故事,真是一個好的說明。 除非父母或教師本身就是(或讓自己逐步成為)一個有文化的自由人,否則不可能允許下一代具有自由的靈魂,並協助他們發展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大自然之間良好的互動能力,讓周邊的人、事、物都能安然自在,共享幸福。 其實應老師是自主中學計畫結束後才出現的,不過他一直是我們實驗計畫美學和英文教師的好朋友,彼此總是交互探討著生活與生命的課題。當他回國和自主團隊的成員見面時,彼此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於是有家長和他一起玩音樂;有教師和他一起探理念;也有學生從他的「童想樂團」演奏中體會到:從音樂本質的角度出發,也和數學、語文、工藝……各個領域一樣,都能做為個人生命創造的良好進路,協助我們體會什麼是真、是善、是美?什麼是生命?什麼是自由? 我希望所有看這本書的朋友,不要起自悔之心,覺得自己怎麼沒有早一步像應老師這麼做。 因為生命的成長永遠不嫌遲。無論過去的際遇如何,只要你想,現在就可以讓自己開始。 願台灣出現更多具有文化素養的自由人,無論是這一代或是無盡的下一代。 與孩子親密,也是父母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 看了應爸爸的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為父母親,一定非常羨慕他能夠與孩子維持這麼親密的關係,繼而不免安慰自己,或許他們全家都有學音樂的藝術性格,比較浪漫吧!尤其像應爸爸,從十三歲就萌生想當爸爸這樣的志願,恐怕非常人所有,普通人應該做不到吧! 其實並不是把孩子呵護在手心,甚至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就能換得他們對父母的親密感;相反地,就如書中小女兒比嘎所說,最感謝爸媽的兩件事,一是家裡有不斷自剖的家風,一是爸爸對她的管教很嚴格,卻公平又講道理。 比嘎說的這兩點,很值得所有父母仔細思索。從應爸爸與孩子的互動中可以看到,父母不需要討好孩子,該要求孩子時絕對不能打折扣,但我們也必須懂得反省,能夠誠懇地與孩子溝通。 我總覺得,台灣的家長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任何事情都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結果養出自我中心的小霸王;到了青春期,卻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間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大腦的理智分析力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講道理,孩子也沒有太多能力做自主選擇,父母陪伴的重點應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負責與自律。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做自剖式的交流,相互分享心靈感受。當父母敢於放下莫須有的尊嚴或面子,孩子才願意把我們當成「同一國」的,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 應爸爸與孩子彼此間的互動方式,或許我們無法完全做到,但是這樣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卻是為人父母者都該參考、並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於家庭中的。 一本傳遞幸福的書 傅娟(親子教育專家) 第一次見到Jo Jo姊姊和應爸爸,是在他們中和的家中。 有天聽娣娣(我的三女兒)的體操教練提及,有位從法國回來的小提琴家,每天都到他們的體操館練體操。 好奇地想帶娣娣認識這位總想著倒立出場拉琴的小提琴家,聽聽她的故事,順便也看看是否可以激發出熱愛體操的娣娣多些對小提琴的熱情。 Jo Jo姊姊約了我們去她家裡,第一眼娣娣就被這位氣質非凡、靈氣逼人,有著清秀臉孔、纖細身材的漂亮姊姊給迷住啦!於是拉著姊姊的手,纏著她不放,翻跟斗、倒立、下腰,到拉小提琴、彈鋼琴,從體操一直玩到音樂。Jo Jo姊姊不只琴拉得扣人心弦,體操也不輸專業呢! 正準備回家時,應爸爸回來了。怎樣的父母才能教出這麼棒的孩子?聊著聊著,我走不了了,著迷的人變成是我了,從他自己怎麼學音樂,到怎麼教Jo Jo,怎麼出國和怎麼生活,到現在怎麼推廣古典音樂……。怎麼會有人這麼會講故事,而且是講古典音樂的故事,每首曲子的迭盪起伏都變得生動而有畫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Jo Jo的小提琴演奏令人如此心動的原因了。看著應爸爸散發光采的眼神,興味盎然地解釋著,我想,連不懂古典音樂的人都會感動、了解和愛上古典音樂的。 應爸爸要出書了!我非常想看,迫不及待地讀著書稿。看完之後,好感動,好感謝,好感恩。 感動於他對於家庭、對於孩子的付出與陪伴,對於音樂、對於生命的熱情與執著,好動人! 感謝他的分享,一個爸爸堅強的、軟弱的、勝利的、挫折的一面,尤其是親密的價值,好受用! 感恩自己意識到,有一天做父母的終需放手,是可以如此無畏、如此勇敢! 八月在教會裡舉辦的音樂會,由應爸爸主持和導聆,Jo Jo演出和示範,看得到父女倆的默契、滿足和快樂,好幸福!這是一場傳遞幸福的音樂會,感恩自己可以置身在這樣的幸福裡,正如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 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人生當中,絕大多數的角色都是被賦予的。然而做為一個父親,我確定是在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熱切的期盼下投入的。父親的角色意味著嶄新的機會和全然的責任,那是不可推諉也不必謙讓的冠冕。記得第一個孩子出生前,想到將有一個新生兒叫我爸爸,就令人激動不已。「對愛的直覺和有益身心的理性作為,都將被帶進養育的過程。而且無論如何,不要讓歲月蒙蔽了初心。」我是這樣不時叮嚀自己的。如今,回首二十七個年頭,歷經多次關卡,一家人在親密的基礎上,以坦白的態度將歧見化小,諒解加深,危機變成轉機,親子關係結出友誼的果實。誰不想把最好的給足下一代呢?這本書所陳述的,正是我確信為好的核心理念。不論是身為一位古典音樂的佈道者,或是個性迥異的一雙女兒的父親,或是一位來日的作家,最大的心願無非就是和大家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尤其是當我們可以面對面的時候。感謝瓊齡一路協助完成書稿,感謝賴佩茹女士從旁鼓勵與指教,最要感謝遠流的編輯朋友,在迷茫人海中,為心靈的交流開闢航道。二○一二年九月四日 於南勢堡前言生命中的驚鴻一瞥,我十三歲就想當爸爸!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
Show Similar Items :
|
|
新竹校區 ( 小學、國中 ) :30065新竹市東區柴橋路95號 電話:(03)566-8229 傳真:(03)519-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