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史記輕鬆讀(1)

  • 點閱:2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感歎不止,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推崇備至。  這樣優秀的史學著作、文學作品,其孕育和創作過程,也非同一般。司馬遷從小聰穎過人,「年十歲則誦古文」。父親是漢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馬遷很早就受到了扎實的史學訓練。長大之後,遵從父親遺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遍大江南北,獲益良多。  四十二歲的時候,司馬遷成了漢武帝的史官。官階雖低,但司馬遷感到非常榮幸,於是謝絕了賓朋交往,拋開了自己的家業,全身心地掛在史學撰著上,以求建功立業,為君主和國家造福。  幾年後,發生了一件大事,深深地影響了司馬遷。當時,匈奴經常侵略漢朝,漢朝大將李陵進軍匈奴,寡不敵眾,而且沒有後援,兵盡糧絕,投降於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群臣爭相附和,大說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說李陵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寬赦。最後,司馬遷為此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受過「腐刑」的人,下身會腐臭,故名。  司馬遷悲憤之極,想自殺雪恥。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他還是決定堅強地活下去,決心要「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於是,他開始「網羅天下軼聞舊事」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完成了《史記》一書,希望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是司馬遷一生的結晶。集中著述,花了十五年左右,如果把資料的準備工作計算在內,那要超過二十年。《史記》記錄的歷史,是從傳說中的皇帝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為止,大約三千年。其體例為紀傳體,多以人物或者家族為單位展開,故事性很強,文筆出眾,是後代傳記文學的先驅和示範,影響至深。在思想上,司馬遷因為自身的經歷,對「人」的思考要超出當時那個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這是很罕見的。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為了使這部經典普及到青少年讀者中去,讓大家能輕鬆愉快地了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了解歷史和人生的規律,我們推出了《讀小故事,知大歷史秤史記輕鬆讀》。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本書編撰的原則是,「雅俗共賞」、「深入淺出」,讓人愛不釋手;編撰的目的,是讓人在休閒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文學修養。  為了忠實於原文,本書盡可能地遵循原作的體例以及順序。章的排列,與原作基本相同。因為每章內容往往太長,或有些復染,不利於閱讀,所以章下分節,把大故事分割成小故事,小故事之間上下銜接,相對獨立。這樣,本書全部文字做到了故事性強,生動有趣,而且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一四五 -- 前約八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曆和黃老之學,武帝時,移居長安,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跟父親到長安,在思想、人格及治學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很大。到長安後,向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二十歲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歸後『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卻]將谷改工)、笮、昆明』。  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整理史科,並在太初元年主持改曆工作後,開始寫作《史記》。天漢二年,李陵案件爆發,司馬遷因上書救李獲罪,次年下獄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述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後二年出獄,遷為中書令,但無心仕進,積極著述。約在征和二年,《史記》終於寫成,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