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153天的寒冬

  • 點閱:19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蒙古草原上深刻的祖孫情
喜愛大自然、動物的人,必定會愛上的一本小說
  十一歲的蒙古女孩佳姍和爸爸、媽媽住在城市的一座小公寓裡。沒想到,懷孕的媽媽突然身體不適,每天都得躺在床上休息,佳姍的阿姨因此受託前來家裡照顧媽媽,直到她順利生產。由於他們住的公寓很小,再也擠不下另一個人,佳姍的爸媽不得不把她送到爺爺那裡去住一段時間,直到媽媽生產後再回家──當時離媽媽的預產期約一百五十三天。
  佳姍的爺爺拜塔爾住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始終過著傳統的蒙古游牧生活:住在營帳裡、在山上牧羊、訓練老鷹……他無法理解佳姍的爸爸為何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遷移到城裡居住,還娶了一個不會騎馬、不會替動物擠奶接生、只想當老師的媳婦。更嚴重的是,他的第一個孫子佳姍居然還是個女孩!
  因此,一開始,祖孫之間充滿了各種衝突與不諒解。
  在這一百五十三天裡,拜塔爾並未讓佳姍到學校上學,他教導孫女騎馬、訓練老鷹,以及如何融入寒冬大草原上的生活;佳姍一一學會,更順應祖父的要求,開始唸《老人與海》給這位不識字的老人聽。每天晚上聽佳姍讀這本書,成了老人生活中的固定儀式與享受。如此的互動,讓這對祖孫的情感交流愈來愈緊密,老人那顆頑強的心也因此漸漸融化。
  然而,一場駭人的「死神暴風雪」卻打亂了這對祖孫的草原生活。不僅爺爺所放養的羊隻和馬匹生命受到威脅,爺爺也為了抵禦野獸受了重傷。佳姍獨自頂受著隨時都足以致命的嚴寒,在冰天雪地中找回了奄奄一息的爺爺;甚至靠著自己所馴養的老鷹所帶來的獵物,努力熬過了這個食糧幾盡的嚴冬;幸運的是,爺爺的身體終於漸漸康復……
  經歷了153天的寒冬、再度回到父母身邊的佳姍,宛如歷經了一場最嚴酷的生命洗禮,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柔弱無助的小女孩,更進一步了解生命中施與捨的真義。
獎項:
★2003年法國聖艾修伯里兒童文學獎
★獲2003年法國女巫獎提名
★獲2003年法國銅鑼獎提名
書評:
  ★十一歲的小女孩佳姍,不得不離開母親和她熟悉的蒙古小鎮,去跟爺爺住在一起。在蒙古大草原上牧羊的爺爺性情粗暴,對待這個小孫女也絲毫不留情。佳姍因此相當痛恨這個不近人情的瘋老頭。然而,在這一百五十三天裡,經過大自然嚴苛的考驗與洗禮,祖孫倆卻變得極為親近,甚至一起分享彼此生命中歡樂或艱困的時刻。佩提的描寫精采生動,逐步引領讀者進入教人百思不解的謎團中。這是一個觀察真確,同時也令人感動萬分的故事。--法國文學雜誌《閱讀》
  ★佩提的小說充滿清新的冒險氣息。在這本小說裡,不但可以看到一位祖父對孫女時而隱藏、時而顯露的深刻感情,祖孫倆的故事更是勇氣和行動力的最佳展現。讀者完全置身於佳姍的情感世界裡,跟著她一起經歷完全陌生的嶄新生活。引人入勝的情節和精鍊的文字,讓人可以一口氣讀完。所有喜歡動物的人,也會愛上這本小說。--亞馬遜書店
作者簡介
佩提
  佩提(Xavier-Laurent Petit)一九五六年出生在巴黎。他從小就跟所有小孩一樣,也喜歡想像各式各樣跟自己生活大異其趣的世界,故事發生的場景最好是在不知名的國度裡,而且從頭到尾危機重重、險象環生。
  佩提成為作家前曾當過老師與學校校長。辭去學校工作、從事創作後,他也不是一開始就寫青少年小說。佩提於一九九五年發表第一部作品《瑪何之罪》(le crime des Marots),那是一本偵探小說,一下子就讓他聲名大噪。於此同時,他也樂於嘗試不同的文學體裁;短篇小說選集《鯨魚之年》(L'ann?e de la baleine)更讓他榮獲一九九五年的法國文學獎(le prix Prom?th?e)。
  他的第一部青少年小說《賈任要染髮》(Colorbelle ?b?ne)更是好評不斷。同小讀者互動的過程中,他才意識到可以靠寫作維生,因為孩子們真的很喜歡他的書。青少年文學漸漸成為他的第一選擇,但是在題材的選擇上佩提仍不改愛翻新的特質,例如:《綠洲》(L'oasis)就以恐怖主義為背景;《上面的世界》(Le Monde d’en haut)是充滿了未來主義趣味的科幻小說;《我的阿嬤米葉》(Mi?e)談的是老化的問題;《院子裡的男人》(L’homme du jardin)則是以希區考克式的懸疑氣氛探討親子關係。二○○二年,描述蒙古大草原苛刻環境的《153天之寒冬》一出版,隔年就獲得法國青少年文學獎重要的「女巫獎:最佳青少年小說」(Prix Sorci?res 2003 : "meilleur roman adolescents)。
  雖然佩提的小說題材變化不斷,但是整體看來卻可以統統歸於「啟蒙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年輕的男孩或女孩)都在學習如何生活,如何憑一己之力解決生活困境,如何透過一連串的考驗讓自己變得獨立自主、成熟自信與獲得解決事情的能力。因此可以這麼說──佩提的小說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意識到生活會是如何,生命又是怎麼一回事。他的文字風格更是直指核心,一針見血,以能被理解與可讀性為目標,從不作空洞無謂的文字遊戲或冗長贅述。所以讀起來充滿了活力的快感。

草原上的老人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這篇故事簡單易懂,但意味深長。全書主角其實只有兩個:祖父拜塔爾和孫女佳珊,其餘的人(包括佳珊的父母)都是串場者。作品把描述重心集中在相差一甲子的祖孫身上,對照強烈,兩人的關係先是對立、逐漸磨合,最後雙方流露真情,卻又分離。
  粗看之下,拜塔爾這位老先生既保守又頑固,自己一輩子當牧羊人,認為兒子理安應該繼承家業,養牛牧羊一輩子,沒想到兒子當了大卡車司機,又娶了一個不會騎馬、不會為動物擠奶接生、只想當老師的媳婦,讓他極為不舒坦。更嚴重的是,孫子生下來竟然是個女孩,不是男孩,令他十分沮喪挫折。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糾纏在一起,他與佳珊之間的矛盾,讀者也就不難理解了。祖孫之間的心結恰似《鯨騎士》(The Whale Rider)裡的老族長與孫女的衝突一般,因為在他們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唯有男性才能繼承家業。如同鯨騎士卡胡騎在鯨王背上搶救鯨群離開淺灘,佳珊不但騎上飛馬「鐵灰」與「瘋老頭」祖父並駕奔馳於曠野草原中,還在一次大風雪災難中救了祖父一命,讓他衷心接納了她。
  拜塔爾是個活在大自然、嚮往自由自在過日子的老人。他珍惜大自然的賜予,教導佳珊如何騎馬、如何捕捉老鷹庫達、如何教牠捕食,佳珊因此不再排斥大草原上的生活,反而逐漸融入,終於完全投入。她在擔心待產母親安危的同時,卻不再牽掛要在祖父住處待上多少天,甚至對祖父不想讓她去上學一事也毫無意見,因為她已經完全贊同祖父的一舉一動。大草原上的一老一少,兩人身上血脈相連的鮮血正緩緩流動。
  如果把拜塔爾視為堅守傳統的頑固分子,那一再催促佳珊去上學的學區督學伊爾班就是高舉現代化大旗的旗手。他不能接受拜塔爾仍然在教導佳珊放老鷹。在他心目中,小孩應該成為工程師、醫師、程式設計師,不該成為放牧牛羊的人。他第三次出現時帶著一張蓋滿簽章的信紙,強迫佳珊上學,那張紙卻被拜塔爾丟進火爐燒掉了;拜塔爾還轉移話題,以多年的實際生活體驗要督學注意天氣的遽變,伊爾班依舊堅信氣象報告,最後暴風雪果然出現,差一點要了拜塔爾的命。可笑的是,伊爾班卻認為這場大自然災難「對國家來說,或許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好機會,讓這個國家終於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國家。」更荒謬的是,他深信現代化的國家會需要「像他這樣果斷且堅定向前看的人!」作者藉此對某些尚待開發地區的現代化迷思提出了質疑。
拜塔爾對他生活周遭環境的變化十分清楚,也相信自己可以一一克服大自然對他的考驗,但他忘記了自己已經是風中殘燭,生命力遠不如從前。在一場致命的大暴風雪中,如果不是有佳珊在,他就會從大草原上永遠消失了。祖孫之間的距離也因這場災難拉得更近,一向倔強的老人終於哭了起來。
  祖孫之間因為缺少接觸,一旦處於同一屋簷下,衝突便無法避免。拜塔爾在親情與新生命亮光的照耀下,頑強的心態漸漸融化。兩人對從來未曾見過的大海的嚮往更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媳婦妲雅拉的一本小書《老人與海》竟然成為老少兩人和解的主要觸媒之一。佳珊心目中的「起伏波動的大草原,如同一片汪洋大海」。她順應祖父的要求,開始唸《老人與海》給祖父聽,兩人都陶醉在書中情節的刻畫,想像著大海的模樣,書中海鷹的出現更讓老人震驚:「每個人都有他的機會:人、馬、魚……」每天晚上聽佳珊讀《老人與海》變成老人生活中的固定儀式與享受。作者如此安排,在於凸顯拜塔爾與書中堅毅不拔的老人的對比。兩位老人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大海與草原),展現人類永不放棄的鬥志,勇於同大自然搏鬥,但心中懷抱的是種「敬天畏神」的心態,而不是「人定勝天」的自大狂妄。
  佳珊最後重回母親懷抱,見到了新生的妹妹,一家人終於團圓;但在草原上與祖父一起生活了五個月的點點滴滴,卻成了永存於心底深處的美好記憶。她不免會擔心孤單的祖父何去何從,但祖父自認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的凋萎與消失是大自然的運作規律,他不但不排拒,反而欣然接受。
  大草原上的生活使得佳珊充分認識祖父柔弱的一面,表面冷酷的拜塔爾在佳珊的這段成長過程中扮演了相當成功的智慧老人角色,在認為他的任務已了後,便飄然遠去,不再回首。這讓佳珊更進一步了解生命施與捨的真義。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