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銀鬚上的春天

  • 點閱:7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雨過天青,太陽出來了,孩童們,稚嫩的笑聲早已漫天飛舞,如天籟之音穿梭田野,玩起辦家家酒的遊戲;有的各摘一把粉紅色的酢醬花準備到土地公廟旁的榕樹下玩,卻見樹下已經有一位滿臉白鬚的老公公,靠著樹幹斜躺在那裡睡著了。孩子們覺得那位老人家很像土地公,都不約而同的驚叫起來!孩子們清澈純真,彷彿是春天的化身,也給銀鬚老人帶來甘甜與幸福。作者簡介  黃春明(1939~),生於宜蘭縣羅東鎮。生性叛逆,年輕時血氣方剛,但有著豐富的憐憫情懷,有主見也有創造力。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員、記者、廣告企劃,並編劇製作兒童電視及「芬芳寶島」紀錄片,開啟臺灣紀錄片及報紙副刊報導文學紀元。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兩個油漆匠》等曾被改編拍成電影,1985年由他自編自導的《莎喲娜啦‧再見》尤引人矚目。曾獲「吳三連文教基金會文藝獎」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  寫作以小說為主,他是個說故事的好手,除了能將故事轉化成生動的文字外,筆下大都是卑微、委屈、愚昧的小人物,我們可以看到妓女的淚水與苦笑,也可以看到窮鄉僻壤間的純樸與血汗。他以寬廣的胸懷和敏銳的觸覺,傳達出這些小人物為弱的心聲,肯定他們的生命與價值,同時反映了蛻變中的台灣社會種種的問題與現象。其毫不矯飾的人性表露,嘻笑怒?、率直樸實的原始味,形成一種獨特的鄉土風格。他的小說中常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老人形象,或是老人與小孩令人動容的祖孫情感,這緣於他從小跟著祖父母生活,深諳老人的脾性,他仔細觀察體會老人的心情,因此寫起來也就格外生動。黃春明仍然秉持一貫的悲憫筆調,以說故事的方式,對台灣變遷迅速政經環境下,孤苦老人的遭遇與問題加以記錄,並探討其內在的複雜性,尤其是農村老人對子女的犧牲與期盼、與孫兒間倫理親情的疏離,老人不但和環境明爭,也和時間暗搏,而其生活的無聊與被遺棄的無奈,更能引發我們笑中帶淚的深層悲嘆。作品除了前述小說集,還有《放生》等。

黃春明擅於用腳讀地理,走在鄉間小道,他強烈感受到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尤其在農村社會更甚。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老人對於草木飛禽與地方文化非常熟稔,真是人文的活水源頭,但是老年人卻成了社會轉型下的犧牲者,生時缺乏關懷與福利,甚至死無人知,還遭狗啃。因此他要替老人作見證。」提到:「臺灣社會變遷很快,與我父執輩同一代的老者,往往被留在臺灣某一處的山區或鄉村,終日盼望子女能抽空回來探望,無奈晚輩們總有千萬個無法返家的理由。」因此他用小說寫下了一群被現代「放生」的老人,在他的筆下,各式各樣的老人故事讓我們感到不忍、不捨。  〈銀鬚上的春天〉是他的小說集《放生》中較特殊的一篇,寫一位膝下無孫的老人的寂寞,他裝睡忍受頑童玩弄他的鬍鬚,只為了享有片刻的天倫之趣。內容主要敘述小孩們遇見老公公的情形;雨過天青,太陽出來了,孩童們,稚嫩的笑聲早已漫天飛舞,如天籟之音穿梭田野,小孩們玩起辦家家酒的遊戲;有的各摘一把粉紅色的酢醬花準備到土地公廟旁的榕樹下玩,卻見樹下已經有一位滿臉白鬚的老公公,靠著樹幹斜躺在那裡睡著了。孩子們覺得那位老人家很像土地公,都不約而同的驚叫起來;這一叫可把老人家嚇了一跳,不過,為了要小孩們放心,他故意打起鼻雷,均勻的吐著氣。有一位小孩把酢醬花結綴在他的鬍鬚上,其他的人也爭著要結花;後來老人家連打了幾聲噴嚏,他裝著不知道小孩子在樹後,站起身,伸伸懶腰,然後朝小土地公廟村口的方向走去;恍惚間,老人家的背影被小土地公廟擋了之後,像是一閃就不見了!  小孩們都跑出來追過去看,在小土地公廟,在竹叢、油菜花田裡面,回到大樹下,再到小土地公廟,這樣來回的找,都找不到老人的影子。這樣的描寫帶著一種恍惚不確定性,似乎老人就是土地公(或者是榮伯)的化身,而突然遍尋不著了,也留下神秘性,令人回味,站在小孩天真無瑕的敘事角度來看,這是合理而且有生趣的。這篇小說呈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如同題目「銀鬚上的春天」,孩子們清澈純真,他們幼小的身子彷彿是春天的化身,歡聲笑語不斷,他們給銀鬚老人帶來甘甜與幸福。  再回到小說前頭,我們會發現小說中另一位老人「榮伯」,他也是孤孤單單的,因此村口的小土地公廟是他的精神寄託,即使下雨、老關節發疼,他也一拐一拐拐到那裡去燒香,他不像一般人遭遇不順有所請求神明時才去拜拜,後來村民也說他越來越像土地公,他很高興,並以此為榮。這段敘述側面說出了老人在晚年的孤獨寂寞,他們依恃信仰得到另一新的生命力,使生活有了寄託,有了重心。同時小說前後都以榮伯與土地公廟的關係起結,也和中間出現的外地老人那一段呼應,似乎說明了村落裡的老人也好,外地來的老人也好,都是孤獨寂寞的,膝下無人陪伴。同時老人們多半是殘軀病體,在《放生》裡不是氣喘病、心臟病就是瞎子,或者是記憶退化啊、耳鳴偏頭痛、白內障、失去田地的「閒人」等等,〈銀鬚上的春天〉的老人榮伯則是關節疼痛,痛起來連站都很勉強。生理功能的退化是老人們普遍的困境,但小說裡的老人榮伯卻仍樂觀歡暢,不下雨的春天,明媚陽光出來了,他的生活也走進了春天,他又高高興興來到了土地公廟,最後他望著村子裡的小孩「搖搖頭,笑起來了。」作者在處理這些小細節時可說不著痕跡,相當高明。  這篇小說也不像現時普遍充滿的一股風氣:語不驚人死不休或浮誇、華麗的風格掩蓋絕對的空洞無物、極端的混亂,黃春明老老實實地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有頭有尾、溫情脈脈的故事,讓人覺得彌足珍貴,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感動。這裡頭沒有濫俗老套的劇情戲路,情節很簡單,筆調很溫馨,但仔細咀嚼,溫馨之中又有嚴肅的主題,令人笑中帶淚。   有句話說「老馬識途」,可見人老並非無用,老有老的韻味,老有老的用處。老年人的知識、經驗、閱歷等方面都是年輕人無法相比的寶貴財富,這些正是老有所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條件,社會應對老人多關懷和重視,因為人生不售回程票,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老年,回不去青春時期。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