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Catalog > Book
Check-outs :

歷史上的大暖化 : 看千年前的氣候變遷,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

  • Hit:181
  • Rating:0
  • Review:0
  • Trackback:0
  • Forward:0



  • Bookmark: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看歷史上的大暖化,
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
千年前的氣候變遷,
又如何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

  ★榮獲「中時開卷選書」!
  ★開卷年度翻譯類「十大好書」!
  ★創新詮釋、巧妙結合「氣候史」與「文明發展史」的傑出作品!

  昔日豐美的水草漸成荒漠,逼得成吉思汗的子孫一路向西征討,蒙古鐵騎踏過多瑙河直達奧地利,幾可稱霸歐洲!

  寒冬日褪的歐洲,農作從勉強溫飽到豐收富饒,為近代歐洲的誕生揭開序幕;暴烈的乾旱席捲美洲和南亞,壯麗興旺的馬雅帝國和吳哥窟化為鬼城,燦爛古國就此埋沒於荒煙蔓草。

  文明的去留,就像擲硬幣,正反機率各是二分之一。

  一千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場至為關鍵、禍福相隨的升溫期。長達五百年的溫暖氣候,讓全球人類文明的消長因而翻盤:它讓歐洲步入興盛期、復活節島立起巨石像,卻也讓中國華北鬧出大饑荒、吳哥窟加速覆滅、馬雅文明土崩瓦解。

  作者運用深厚的考古學知識,從北極區零星散布的古斯堪地納維亞人鐵釘、吳哥城淤積的灌溉溝渠、馬雅人荒廢的水山、日韓官員的櫻花紀錄中,交叉比對各種替代性氣候資料,找出各地氣候的相關證據,重現中世紀的大暖化現場!此外,作者更列舉北極、歐、亞、非與南半球等地的文明興衰,說明大暖化造成的正、負面影響,遠遠大於人類的想像。

  ((( 氣候決定了歷史?)))

  ● 【蒙古】→〈氣候縮影〉:長年乾旱
  成吉思汗稱霸歐亞、四處掠奪豐美草場,靠的竟是連年乾旱逼出無路可退的決心。
  他的孫子 拔都驍勇善戰,劫下保加利亞和14座俄羅斯城市,
  卻在直搗奧地利前,受命返國處理父親後事,
  同時間,低溫、多雨的氣候再臨蒙古乾草原,拔都征服西歐的野心驟然平息……
  倘若乾旱依舊,歷史是否終將大幅改寫、蒙古帝國將併吞全數西歐版圖?

  ● 【歐洲】→〈氣候縮影〉:溫暖、多雨
  壯麗、磅礡的哥德式教堂的建造,也是拜「中世紀溫暖期」之賜。
  氣溫較高的幾百年間,歐洲作物豐饒、生氣勃勃,
  大量的剩餘糧食,騰出了潛藏的勞動力,社會開始有錢雇用工匠、有錢榮耀上帝,
  打造出讓無數後代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遺產!

  ● 【吳哥窟】→〈氣候縮影〉:洪水、乾旱
  高棉神君大肆建造神廟與都城,
  依靠的是集權統治、龐大的人造供水系統,以及極度脆弱的地理環境。
  日漸淤積的人工水道,使得高棉帝國在連年的洪水、乾旱之下,步入慢性自殺,
  原先華麗、預示天堂歡樂的精采浮雕,如今只徒留人世的虛無、荒涼。

  ((( 「中世紀溫暖期」正是「21世紀全球大暖化」的最佳借鏡! )))

  千年前的人類以機動遷徙、食物來源多樣化、有組織地蒐集氣候常識,及遠距離貿易等對策,因應變動不居的環境。然而,各個文明的結局卻截然不同,我們唯有透過回顧歷史,才能梳理出其中的道理。

  現在,人類也正處於氣候遽變的時代,但是當前氣候變遷的辯論,多半只鎖定在眼前的暖化、異常氣候及海平面上升等議題,幾乎沒有人回頭探究幾百年前的氣候變化。中世紀溫暖期的歷史告訴我們,暖化對人類與文明的影響好壞參半,人類應吸取歷史的經驗,善用眼前的機會,開發適應新環境的方法,以迎接充滿挑戰的全球暖化時代。

震撼推薦

  李匡悌(人類學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許晃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專家一致好評

  ※以史為鑑,流暢、清晰地鋪陳問題,有助提升思考深度。
  By王文基(開卷好書獎評審委員)
  作者以中世紀氣候巨變與人類文明之互動,特別是地理人文的變動,以及各地發展出的因應之道,引人正視全球暖化現象。暖化與否雖仍有爭議,但本書以史為鑑,流暢且清晰地鋪陳相關問題,有助於提升我們思考的深度。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By梁文道(中國《開卷八分鐘》節目主持人)
  布萊恩‧費根是位很有名的考古學家,他對古代文明非常熟悉,他的特長是研究氣候在人類文明史上所產生過的影響,跟人類對氣候的回應……作者告訴我們,氣候不斷在變化,哪些文明興起、哪些文明滅絕,就取決於你能不能應對這樣的變化。如果你不能預知、不能應對,可能就像吳哥、甚至是當時的唐朝,受到氣候的影響而覆滅。

  ※堪稱是史學與地球科學的巧妙結合。
  By王怡修(開卷好書獎評審委員)
  藉由中古歐洲暖化時期的歷史事件以古喻今,則堪稱是史學與地球科學的巧妙結合……布萊恩.費根精巧地以中古暖化時期的相關歷史陳述,來包裝他對暖化現象的看法:我們其實不需過度恐慌,老祖宗們不也應付得很好?

國際書評

  ★    這不只是一部條理分明的人類世界史,更是集想像與龐大研究於一身的傑作。費根不僅透過全球化的角度,賦予中世紀新的定位,同時也指出可怕的氣候變化是無可辯駁的前兆。――西奧多‧拉布(Theodore Rabb),《The Last Days of the Renaissance》作者

  ★    來自遙遠過去的警鐘。――《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氣候創造歷史,為時已久,歷史學家卻鮮少注意到這點。事實上,幾滴雨、氣溫改變個一兩度,就足以改變人類歷史。本書證明,人類雖然創造了歷史,但肯定並非全出於自己的選擇。――泰德‧史坦柏格(Ted Steinberg),《Down to Earth》作者

  ★    巧妙結合了人類與氣候史,費根的專業知識,讓當前的氣候議題迎刃而解。――Booklist

  ★    回首來時路,費根給那些遠眺去時路的人們一記警訊。――《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

  ★美國考古學協會(SAA)「會長獎」得主

  世界知名的考古學作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名譽退休教授,著作等身,除了致力於將考古學知識推廣給一般大眾,也編有《牛津人類學指南》等教科書,廣為各大學使用,是進入人類學的最佳讀物。費根也身兼許多機構的考古學顧問、參與撰寫科普節目的腳本,如國家地理學會、大英百科全書、BBC、國家廣播網、時代雜誌等。

  費根身為考古學家,熟悉古代文明, 1999年出版《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一書,開始闡述他連結氣候與人類歷史的獨特觀點,之後更完成《小冰河期》、《漫長的夏天》與本書等科普著作。費根自稱是「不怕被人譏笑的通才」(unashamed generalist),撰寫許多科普與通識書籍,比起一些刻意使用艱深難懂文字的學者,更讓人欣賞。台灣讀者對他毫不陌生,其針對一般讀者寫作的作品廣受讀者喜愛,《法老王朝》、《古代文明七十謎團》、《古代文明七十發明》都出自其手。

  從考古與人類學,跨足氣候變遷,費根一直試圖連結氣候變遷與人類歷史。正如他所言,氣候決定論(climatic determinism)長期以來被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所唾棄,他卻對一般人、甚至科學家對古代氣候變遷的輕忽,感到震驚與不解。他認為從歷史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社會如何因應突如其來的氣候變遷與乾旱,作為借鏡。以往資料不全,氣候與人類社會的關聯被忽視,可以理解;現今從樹輪、冰芯、深海沉積物等取得的許多氣候資訊,則讓我們能夠真正地去連結歷史氣候變遷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是我們首次能正確評估氣候變遷對古代人類社會的衝擊,了解那是影響人類歷史的許多因素之一,甚至有時候是重要的因素。」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寂靜的春天》、《項塔蘭》、《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全球資源布局戰的最大贏家,如何掌控世界商品的供需網絡》(以上皆由野人文化出版)、《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等。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