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人類愛的典範 : 史懷哲

  • 點閱:13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一個響亮的名字,傳誦在黑暗的非洲大陸上;一顆充滿愛與關懷的心,迄今仍令人緬懷不已。史懷哲,「神愛世人」、「生命平等」最忠實的信仰者與實踐者!

出生於牧師家庭的史懷哲,自小就有慈愛的父母和細心教誨自己的師長,憑著特出的天分和勤勉的努力,不到三十歲,便成為歐洲著名的音樂家、神學家、哲學家;然而他並不以此自滿,反而對非洲大陸上貧困而多病的人民,流露出豐沛的同情心。三十八歲時,他毅然拋下已有的成就,前往當時落後至極的黑暗大陸,為當地人治療疾病,而且一待就是五十年!

他在非洲到底做了什麼?他遇到了哪些困難與危險?為什麼非洲人稱呼他為「上帝派來的使者」呢?這些問題,在您閱讀這本書時,都會一一獲得解答。

一個響亮的名字,傳誦在黑暗的非洲大陸上;一顆充滿愛與關懷的心,迄今仍令人緬懷不已。史懷哲,「神愛世人」、「生命平等」最忠實的信仰者與實踐者!

出生於牧師家庭的史懷哲,自小就有慈愛的父母和細心教誨自己的師長,憑著特出的天分和勤勉的努力,不到三十歲,便成為歐洲著名的音樂家、神學家、哲學家;然而他並不以此自滿,反而對非洲大陸上貧困而多病的人民,流露出豐沛的同情心。三十八歲時,他毅然拋下已有的成就,前往當時落後至極的黑暗大陸,為當地人治療疾病,而且一待就是五十年!

他在非洲到底做了什麼?他遇到了哪些困難與危險?為什麼非洲人稱呼他為「上帝派來的使者」呢?這些問題,在您閱讀這本書時,都會一一獲得解答。 趙淑俠
自幼愛好文學,卻是執業的美術設計師,到70年代才走回到文學路上。出版不少長短篇小說及散文,如《我們的歌》、《賽金花》、《塞納河畔》、《西窗一夜雨》、《雪峰雪影》、《天涯長青》等。和三本翻譯為德語的小說。在歐洲生活了三十餘年,於90年代初期,與文友們創立「歐洲華文作家協會」。1998年移居美國紐約。現任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永久榮譽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 親愛的年輕朋友,不知道你們在讀這本書以前,是否聽過阿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的名字?事實上,環視整個現代世界,很難找到另一個能代表博愛、無私、奉獻的名字,可勝過阿伯特‧史懷哲的。特別是在歐洲,他差不多就是偉大和仁慈的代名詞,被稱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我曾在歐洲長住,知道一些有關他的故事,對他非常欽佩景仰,所以當主編簡宛女士向我邀稿,寫一本阿伯特‧史懷哲的傳記時,我頗感榮幸並樂於為之。

2004年的夏天我曾去歐洲,順便找了幾本有關阿伯特‧史懷哲的書。一口氣讀完,深受感動,驚嘆於世間真有這樣肯於犧牲奉獻,愛人勝於愛己的人。同時也明白了,要為這樣一個人寫傳,而且只用四萬字,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阿伯特‧史懷哲少年立志,活到九十歲,五十幾年在非洲診病救人造醫院,與荒莽的叢林作戰,做到人定勝天。其間的艱難辛苦,不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所能想像的。他是神學家、哲學家、作家、音樂家,也是終身行醫的醫生。他的腦子永遠不得歇,總在思索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弊病和問題,倡言人要「敬畏生命」,珍視世界上一切活著的人類和動物。他認為真有愛的人,不會不愛動物。

大概你們也看出了,阿伯特‧史懷哲絕非簡單人物,他一生所做的事太多,表現出來的情操也太偉大,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年,各種冠在他頭上的榮譽也多得數不勝數。如果匆匆看一遍這本書,就想明白他一生的思想和事蹟,似乎不可能。所以,你們要細心的讀,深入的想,有不懂的或困惑的地方,不妨問問父母或老師,與同學們討論,交換心得,也會增長知識,這是很好的事。

人類社會,不管在什麼時代,總不免有不公平的現象。像阿伯特‧史懷哲這樣無私的人,居然也會遭受到負面的批評。譬如著名的內幕作家約翰根室曾寫過一本叫《非洲內幕》的書,他形容阿伯特在非洲叢林裡造起來的醫院,是「世界上最出名,可也是最惡劣的醫院」。他認為醫院太落後,沒有電燈也沒有自來水,碰到夜間緊急開刀,還得靠手操式發電機增強燈光,進行手術等等。

我認為這樣的立論與批評,是不太了解非洲的環境,也太不懂得阿伯特‧史懷哲的偉大人格和高貴的救世情操了。坦白說,1930年代,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強權國家,科學和物質水準也最發達。以阿伯特‧史懷哲的優越條件,留在德國可過非常舒適的生活。但他的心裡從未考慮過這些,個人得失榮辱從不是他考慮的題目。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救助那些被遺忘的,困在地球上偏遠一角的,受苦受難的人們。在他的心裡,人無膚色和貴賤分別,生命價值相同。他的字典裡沒有「歧視」這個字眼。

阿伯特‧史懷哲經歷過第一和第二兩次世界大戰,還做過俘虜被關在集中營。也因長年生活在加彭的隆巴涅,難以抗拒非洲的燠熱氣溫,健康受損。特別是他的夫人海倫,因為不能適應非洲天時地理,長年的生病,必得返回歐洲養病,一家人分居天涯兩端,一別動輒數年。阿伯特‧史懷哲也沒發過半句怨言。

阿伯特‧史懷哲曾經舉辦過多場音樂會、演講,並出版著作,賺了許多錢,但這些錢每一分都花在建造醫院上。1953年他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巨額獎金也都用來造痲瘋病院。他個人的生活十分簡樸,日子過的比任何一個中產階級的城市平民更簡單,住屋裡的陳設只有一床、一桌,兩個書架和幾把椅子,五十多年沒用電燈和自來水。

阿伯特‧史懷哲不是不想用電燈和自來水,而是無力建發電廠和自來水廠。試想在非洲加彭那麼一個落後的地方,連一般日用品和食物都要靠歐洲進口,造發電廠和自來水廠需要的人力物力和高級技術,以阿伯特‧史懷哲一個人的力量,辦得到嗎?建廠的龐大經費又從哪兒來呢?

我們應知,在那個世人皆視去非洲為畏途,普遍不把非洲人平等對待的時代,阿伯特‧史懷哲不顧眾人的反對和自身的安危與前途,遠赴非洲為長久被遺忘的黑人服務,真誠的付出愛心,而且做到終生不渝,直到老死。這是何等偉大無私的高貴情操!此種境界,豈是任何一個坐在高度文明化的舒適廳堂裡,只為本身利益打算的人,所能了解或批評的。

阿伯特‧史懷哲曾公開說非洲人是他的兄弟姐妹,非洲人則視他為神、為父,敬愛有加。他待了大半生的地方隆巴涅區屬於加彭。加彭一直為法國屬地,1960年獨立為加彭共和國。體制雖變,他們對於阿伯特‧史懷哲的尊崇與愛戴卻絲毫未變。「愛」是鼓動阿伯特‧史懷哲去非洲的種子和原動力。結果是這個巨大的愛的力量,終於把種子灌溉成良田。

親愛的年輕朋友,依我的經驗,總覺得人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喜歡給自己物色一個接近完美、值得學習的典範,作為未來人生道上的一項指標。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想的話,阿伯特‧史懷哲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指標人物。他,是人類愛的典範。 1 誰是阿伯特.史懷哲2 終生摯愛風琴3 最幸福的人4 自築人生路5 擁抱黑色大地6 從零開始7 音樂與戰爭8 何處是我鄉9 生命的能量10愛心永存人間 發表人:佩佩 2008/06/18 11:45 愛,在史懷哲爺爺的身上表露無遺!很佩服他。
發表人:white1106 2008/11/06 17:19 史懷哲將一生奉獻給「黑暗大陸」非洲,是個非常有愛心的醫生。看了這本傳記後,才知道他在前往非洲行醫之前,是眾人所看好的音樂家,而且是管風琴家!管風琴vs非洲?多不搭啊!書中描寫史懷哲決定前往非洲後,面對父母、師長和朋友的情景讓我印象深刻。當周遭的人知道他的決定後,全都反對到底,甚至發動眼淚攻勢。但他一邊著手進行所需的一切,一邊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不斷的向至親好友解釋;由於史懷哲的執著,他們漸漸了解並且接受、支持他的決定。看到這裡,我不禁想,當他告別愛他的親友師長,放棄音樂、學術上的美好前途時,他的內心經歷了什麼樣的掙扎?即使他因為上帝的愛而願意將三十歲以後的人生奉獻給非洲,這樣的決定畢竟不容易,難怪作者稱他為「人類愛的典範」。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