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後山日先照

  • 點閱:14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本書曾由名導演李岳峰拍成連續劇,在公視播出,創下高收視率與巨大迴響
  一個關於島嶼台灣,關於你我的故事。 全書不著一個「愛」字,卻寫盡了人間的大愛,委婉而深情。 故鄉,其實都會是他鄉,在高唱融和卻矛盾糾纏的現代, 這個故事讓我們在淚光中發覺,愛——才是不分族群的歸鄉!
  「後山」是花東地區的俗稱,作者吳豐秋以故鄉──花蓮為時空背景,從日據終戰時期,經二二八事件,以至白色恐怖時代,寫出居住在這裡的族群:台灣人、外省人、原住民,而間插日本人、美國人之間小人物的故事,他們在此相遇、認識、寄託希望以及相愛,反照出台灣族群的集體命運、情感與記憶。
作者簡介
吳豐秋
  一九四二年底生於花蓮﹔十二歲開始發表詩作和散文。畢業於大同工學院電機系。離鄉後即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歷二十年未能返台。現旅加拿大,經營自動控制生產事業。在台灣各報發表過〈海妻〉〈秋天的惆悵〉〈蒲公英〉〈壓歲錢〉〈茶客〉〈平安符〉〈運轉手〉及〈作堆〉等短篇小說。《後山日先照》是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


他們在此相遇、希望與愛--關於《後山日先照》
  花蓮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特別得好像不是在台灣這塊島嶼之上。
  對於從小生長在台北的我而言,花蓮的乾淨、開闊、寧靜與優雅,充滿了異國的情調。蔚藍浩瀚的太平洋,使人不禁想起了西雅圖,停泊港口的船隻,將要航行向未知的遠方。但若是一走進花蓮市鎮,深入大街小巷,卻又會發現處處是古樸的木造日式住宅,日本料理店,日本人的好禮、愛美與潔癖,根深柢固地在花蓮人身上留存了下來。
  但花蓮的特別,還不止於此。
  原住民、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在花蓮各自佔據相當的人口比率,沒有哪一個族群享有獨大的權力。而除了原住民之外,大多數的人口都屬於新移民,移居來此,不過才兩三代而已,時間雖然短促,卻也使得花蓮人特別具有包容力以及開闊性。因此,花蓮不僅是台灣的縮影,它更兼容並蓄了台灣殖民史的多重樣貌,多種族群的交流互動,就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俯抱之間,在這塊被稱為「後山」的狹長土地上。
  《後山日先照》所記述的,就是如此獨特的花蓮,甚至可以說,是如此獨特的台灣。從後山,反照出來的卻是台灣族群的集體命運、情感與記憶。作者吳豐山以樸素而誠懇的筆法,刻畫出生長在故鄉土地上的小人物們,雨綢、雅貞、雅慧、耕土、耕竹、北印、再添,許許多多的臉孔,彷彿就是出自於左鄰右舍,他們一一被文字召喚,打開家門,走出來,沿著寧靜的街道,走到山邊、溪邊、海邊,然後彼此相遇,認識,寄託希望,以及相愛。
  小說中的主角,多半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老百姓,他們不同省籍,不同姓氏血緣,不同出身背景,但卻同樣誕生在一個多苦多難的時代裡,流離飄亡,因緣際會之下,來到了後山,在這裡落戶,札根,共同默默抵禦著戒嚴時期的政治壓迫,相互扶持。在他們的心目中,族群沒有藩籬,省籍和語言更不是障礙,他們唯一控訴的敵人,不是彼此,而是嗜食權力的統治階層,是無情的白色恐怖。因此在吳豐山筆下的二二八,是一場獨裁者的專斷暴行,絕非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相殘。而令人動容的是,面對現實的肅殺逼迫,在不同族群卻同是「受害者」的小人物之間,那股自然流露的互助與互愛。
  吳豐山在海外從事民主運動多年,曾經因為政治因素,二十年之久無法回到台灣,濃厚的鄉愁與使命感,促使他寫下了這本書,也因此,這本小說沒有當前流行的前衛技巧,也沒有華麗雕琢的文藻,但他的寫作意圖卻是至為誠懇的,出自於土地與記憶的殷殷召喚,而這本小說的成就也是至為廣闊的,涵括了台灣複雜的族群遷徙、認同與歷史記憶。公共電視選擇將它改拍成電視劇,不僅讓更多的台灣人看見了花蓮,同時也讓大家從花蓮中看見了自己,看見了這塊島嶼的共同身世與命運。
  花蓮文學向來自鑄一格,楊牧和王禎和的作品,均吸納花蓮多種族群文化的嘉年華美學,最能代表這一島嶼邊緣──背山面海的特殊位置,而《後山日先照》則是以紀實的筆法,架構出一部後山住民的命運史詩。所以「台灣」豈如某些政客所言,僅止於單一的定義而已?台灣錯綜複雜的身世,糾葛纏繞的歷史,原本深埋在土地之中,如今已透過文學家之筆,一一還原浮現而出,正等待我們去閱讀,去發現,去理解,並因此更加珍愛這座島嶼上的人們,所曾經攜手共同走過的生活。
郝譽翔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